泥鳅是温水性底层鱼类。分布广,常生活于淤泥较深的湖汉、沟渠、水田、池塘等水域中,是主要淡水经济鱼类。泥鳅营养丰富,味道鲜美,俗话说“天上的斑鸡,地下的泥鳅。”泥鳅素有“水中人参”之称。泥鳅为小型鱼类,体细长,前端略呈圆筒形,后部侧扁,腹部圆。头尖,吻部向前突出。口小,下位,呈马蹄形。唇软,具有细皱纹和小突起。吻须1对,领须2对。眼小,上侧位。体被小圆鳞,头部无鳞。侧线不显著,位于体的前半部,背鳍和腹鳍相对。雄鱼的胸鳍尖长,雌鱼的胸鳍短圆;尾鳍圆形。体背部和两侧为灰黑色,身体、头部及各鳍均有许多小的黑色斑点。尾柄基部有一大黑点,其他各鳍均为灰白色。 泥鳅常在江河、湖泊、池塘、沟渠的浅水处的底层穿梭索饵或静止于水底,用鳃呼吸,只有在水中溶氧不足时,才漂浮到水面用皮肤和肠进行呼吸。喜中性或稍酸性泥土,见缝就钻,容易逃逸。通常个体长20—30厘米,重100—150克。适宜生长水温为15—33℃,最适水温是25—28℃,水温5℃时钻入泥中10—30厘米处越冬,30℃以上时也会钻入泥中,减少活动。泥鳅也是杂食性鱼类,饲料范围很广。白天钻入泥中,夜出觅食,食物主要成分为浮游生物、昆虫等,也食腐殖质等,人工养殖时也喜食商品饲料。 泥鳅肉质细嫩,味道鲜美,营养价值很高,为出口水产品之一。泥鳅的可食部分占80%左右,每100克泥鳅肉中含蛋白质22.6克、脂肪2.9克,是高蛋白、低脂肪型的高档保健食品。泥鳅的肉及其黏液可做药用,有调中益气、解渴醒酒、壮阳利尿等功效。据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泥鳅对治疗肝炎、小儿盗汗、阳痪、乳痛、癫痈等有一定的疗效。现代医学临床证明,用泥鳅食疗,既能强身、增加营养,又对身体虚弱病人及手术后恢复期病人具有开胃、滋补等效用。 |